【精品】陕西省2023-2024学年度九年级第一学期第二次阶段性作业思想政治

【精品】陕西省2023-2024学年度九年级第一学期第二次阶段性作业思想政治试卷答案,我们高中试卷答案网收集并整理关于【精品】陕西省2023-2024学年度九年级第一学期第二次阶段性作业思想政治试卷答案得系列试题及其答案,更多试题答案请关注本网站

试题答案

1、【精品】陕西省2023-2024学年度九年级第一学期第二次阶段性作业思想政治选择部分

【精品】陕西省2023-2024学年度九年级第一学期第二次阶段性作业思想政治

1.2023年1月30日,2022年下半年“河南好人榜”揭晓,来自洛阳市的马纪伟、白英平、陈明辉、付文、杨志豪等5人榜上有名。据介绍,2022年下半年“河南好人榜”设置“助人为乐”“见义勇为”“诚实守信”“敬业奉献”“孝老爱亲”5大类榜单,共86个个人及群体上榜。这表明①个人的生存与发展离不开社会②生命的价值在于创造和贡献③每个人都要积极承担社会责任④生命有接续,人类生命不断发展A.①②B.①④C.②③D.③④

2、【精品】陕西省2023-2024学年度九年级第一学期第二次阶段性作业思想政治非选择题部分

【精品】陕西省2023-2024学年度九年级第一学期第二次阶段性作业思想政治

1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4分)材料一北宋王安石在全国范围内推行保甲法,其意在使国家权力直插中国基层,从而实现对基层乡村的全面控制。变法遭遇了秉承地方乡土自治观念的官员以及诸多学者的反对。北宋思想家张载在陕西创立了以“学贵致用”和“躬行礼教”为特点的关学,吕氏兄弟师承张载,最终创立了地方自治的首例成文乡约——《吕氏乡约》。——摘编自郭占锋等《群己关系与乡村社会治理——基于《吕氏乡约》的文本阐释》材料二《吕氏乡约》被认为是中国历史上最早的成文乡约,由陕西蓝田“吕氏四贤”吕氏兄弟制定,传授张载学说,以“教化人才,变化风俗”为己任,以“德业相劝,过失相规,礼俗相交,患难相恤”为宗旨。乡约并非官方的行政命令,且“其来者亦不拒,去者亦不追。”“约正一人或二人,众推正直不阿者为之。专主平决赏罚当否。”“遇聚会,则书其善恶,行其赏罚。”“若约有不便之事,共议更易。”——摘编自刘学智等《陕西蓝田《吕氏乡约:中国历史上最早成文乡约》(1)结合上述材料和所学知识,概括北宋《吕氏乡约》创立的历史背景。(5分)(2)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分析《吕氏乡约》的特点。(5分)(3)根据上述材料,谈谈你对乡约的认识。(4分)材料一明朝建立后,为处理君臣关系和中央与地方的关系,在中央废丞相,权分六部,使秦朝以来的宰相制度走到了尽头;在地方废行省,设三司,地方势力进一步削弱;明朝还采用八股取士,利用儒家思想来控制士人思想。清朝沿用明制,继续加强,先后添设南书房、军机处;清朝先后收复台湾、击败噶尔丹、派遣驻藏大臣、进行改土归流,莫定了近代中国疆域版图;清朝继续八股取士,同时还大兴文字狱,加强对思想文化的控制;明清两朝君主不断强化抑商政策,使得小农经济在全国长期占据主导地位。——摘编自宁欣《中国古代史》材料二从15世纪开始,欧洲各国君主在工商业者的支持下与教会、贵族展开错综复杂的斗争中,由此逐渐形成欧洲最早的一批“国”,君主通过契约或协商的方式令各地贵族臣服,并逐渐把教会变成听命于王权的组织;君主们还建立常备军,加强王权的军事力量,有力保障了对内统治和对外殖民扩张。作为回报,君主还通过议会立法的方式给予曾经支持他们的工商业者予以特殊的政策照顾,比如出口关税的优惠以及对进口产品的限制,这些都得到了城市工商业者的欢迎。这些君主还会不定期召开议会或等级会议向贵族和市民阶层咨询治国理政的政策。17世纪以来,受欧洲风潮影响,很多君主还标榜开明专制,邀请当时社会名流学者来王宫讲学,鼓励兴办综合大学和一些技术学校。——摘编自王亚平《权力之争:中世纪西欧的君权与教权》(1)结合材料一和所学知识,概括明清的特点。(8分)(2)结合材料一、二和所学知识,指出15—17世纪欧洲不同于明清之处。(6分)

3、【精品】陕西省2023-2024学年度九年级第一学期第二次阶段性作业思想政治阅读材料部分

12.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每空1分)(1)古诗词可使语言增色。前不久,宁夏回族自治区文化和旅游厅负责人用诗词向世界推介宁夏:如果不到中卫,不到沙坡头,就体会不到王维《使至塞上》中所说的”的雄浑。(2)苏轼见月色美好,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尤喜“"(《记承天寺夜游》,一起观月赏景。老友的无言陪伴酿就了友情的醇香。(3)你假期旅游登临黄鹤楼,远眺“万里长江第一桥”,遥想曾经的鹦鹉洲,会情不自禁吟起崔颢《黄鹤楼》中的“心”,那一刻,一切是那样让人心驰神往。

话题:
上一篇:[河南大联考]河南省2024届高三11月联考英语
下一篇:江西省2023-2024学年度九年级上学期高效课堂(三)英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