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2024学年山西省高二12月联合考试(24-217B)历史试卷答案,我们目前收集并整理关于2023-2024学年山西省高二12月联合考试(24-217B)历史得系列试题及其答案,更多试题答案请关注本网站
2023-2024学年山西省高二12月联合考试(24-217B)历史试卷答案
以下是该试卷的部分内容或者是答案亦或者啥也没有,更多试题答案请关注本网站
6.1898年1月,贵州学政严修奏请开经济特科,被清廷批准,特科要求在已仕官员中荐选人才,““覆试后,带领引见,听候擢用”,“初场试(经济)专题,次场试时务题,三场仍试四书文”。这一做法A.标志着的开始B.有利于选拔经时济变之才C.加强了在职官员的考核D.意在适应清末新政的需要
2.东汉末年,水旱灾异连年,郡国多饥困。中央政府调拨扬州五郡的租米(古代向官府交纳的田赋)赈给北方的充州、豫州、徐州诸郡。后来江南的丹阳、豫章又再次大规模向北方调输租米。这表明当时A.北方地区经济走向衰退B.江南地区得到开发C.南北经济差距日益缩小D.政府救灾职能完善
1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材料一明清君主强调自身合法性的依据,既诉诸于传统“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等儒家正名理论,也诉诸于神化君主世袭罔替的血统高贵性和道德完满性。可是,明末吕坤说,“天之生民,非为君也;天之立君,以为民也。……岂其使一人肆于民上,而剥天下以自奉哉?”清初磨甄说“天子之尊,非天帝大神也,皆人也”,直接戳破了君主自我神化的虚伪性。——摘编自孙邦金《明清儒学对君臣关系与忠君伦理的多元省思》材料二20世纪初,伴随着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在学术层面人们向西方学习的主动性空前增强。很多西学由日本引入,而引入的内容也从科技转向哲学、社会科学。加之新式学堂的增多,西学思想进一步传播,儒学与政治绑定关系逐渐出现裂痕。从废除科举制度到辛亥革命推翻帝制,儒学丧失了全部的政治保障,知识分子纷纷转型,使儒学的传承中断。——摘编自于跃《中国近代儒学的式微及反思——以张锡勤先生《儒学在中国近代的命运》为中心》(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明末清初儒学的新发展。(4分)(2)根据材料二,指出20世纪初儒学地位发生的变化。(4分)(3)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说明明末清初和20世纪初儒学地位发生变化的根本原因。(4分)
12.在科举制度下,考中进士或举人,就有机会进入宫廷或地方衙门为官作吏:考中秀才,也可在乡村里当教书先生,当一名乡绅。这反映出科举制()A.失去了选拔人才的作用B.促进了社会阶层的流动C.录取依据缺乏公平公正D.促进了儒学的广泛传
1.山西陶寺遗址、甘肃和青海地区齐家文化的玉琮(如图1所示),陕西延安神木石峁的玉璧(如图2所示),都是源自良渚玉文化。二里头、殷墟、三星堆、金沙等遗址中的玉器也都受到良玉文化的影响。直到商周之后,各地出土的玉器中仍然有良渚文化遗存的影子。材料可用于说明图1玉琮图2玉壁A.中华早期文明的交流与传承B.早期中国南北联系的加强C.良渚文化的社会生产力发达D.中华文明的多元一体格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