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届北京专家卷·高考仿真模拟(四)4语文试卷答案,我们目前收集并整理关于2024届北京专家卷·高考仿真模拟(四)4语文得系列试题及其答案,更多试题答案请关注我们
2024届北京专家卷·高考仿真模拟(四)4语文试卷答案
以下是该试卷的部分内容或者是答案亦或者啥也没有,更多试题答案请关注我们
18.文中“有村口的大格树,有门前的大槐树,有坝子上的黄树”可以改写成“有大榕树,在村口;有大槐树,在门前;有黄桶树,在坝子上”。从语义上看二者基本相同,为什么说原文的表达效果更好?(3分)
13.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1)故当是时,虽在于厚禄尊位之臣,莫不敬惧而施。译文:(2)至于国体之人,能言能行,故为众材之隽也。译文: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20~22题。乡土社会在地方性的限制下成了生于斯、死于斯的社会。常态的生活是终老是乡。这是一个“熟悉”的社会,没有陌生人的社会。熟悉是从时间里、多方面、经常的接触中所发生的亲密的感觉。这感觉是无数次的小摩擦里陶炼出来的结果。这过程是《论语》第一句里的“习”字。“学”是和陌生事物的最初接触,“习”是陶炼,“不亦悦乎”是描写熟悉之后的亲密感觉。在一个熟悉的社会中,我们会得到①而不逾规矩的自由。这和法律所保障的自由不同。规矩不是法律,规矩是“习”出来的礼俗。从俗即是从心。换一句话说,社会和个人在这里通了家。现代社会是个陌生人组成的社会,各人不知道各人的底细,所以得讲个明白;还要怕②,画个押,签个字。这样才发生法律。在乡土社会中法律是无从发生的。“这不是见外了么?”乡土社会里从熟悉得到信任。……乡村社会的信用并不是对契约的重视,而是发生于对一种行为的规矩熟悉到③时的可靠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