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阳二模]揭阳市2024届高三年级第二次模拟考试历史试卷答案,我们目前收集并整理关于[揭阳二模]揭阳市2024届高三年级第二次模拟考试历史得系列试题及其答案,更多试题答案请关注本网站
[揭阳二模]揭阳市2024届高三年级第二次模拟考试历史试卷答案
以下是该试卷的部分内容或者是答案亦或者啥也没有,更多试题答案请关注本网站
11.清末新政期间,政府开展教育改革并颁布了《奏定学堂章程》,不仅要求各中小学堂须开设地理、物理、化学等科目,还须开设“读经讲经”科目,要求“中小学堂宜注重读经以存圣教”。这些规定A.对传统教育进行了价值重估B.折射出教育近代化转型的艰难C.体现了基础教育体系的僵化D.旨在推动学生的全面协调发展
7.理清线索有利于把握历史知识。“刘秀称帝→光武中兴→外戚宦官交替专权→黄巾起义”反映的历史主题是()A.西汉的衰亡B.东汉政治的黑暗C.东汉的兴衰D.东汉的建立和灭亡
1.春秋战国时期,狄族的鲜虞部日益发展壮大,建立了中山国。其国王墓中出土了多件青铜鼎、铜壶等酒水器,功能齐全、礼仪完备,与同时期中原诸侯国君的礼用器物一般无二。这反映了A.分封制不断强化B.传统政治秩序被破坏C.中原文化的扩展D.各诸侯国间纷争不断
C4.(1285.《元史》记载,至元二十二年(1285年),云南行省平章政事纳速刺丁谏,若专人主屯田课程,5可岁得金5000两,廷“从之”,材料可以用于佐证A.因俗而治的治国策略B.地方官员行政职权扩大C.大一统局面得到巩固D.改土归流政策成效显著
18.(15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秦汉以来,地方发生灾荒都要及时逐级如实报告,官员复查核实按轻重定级,国家无偿发放救济钱物,实行不同程度的免、减征及缓征赋役,汉代除免征田租外,还免征耕地附加税、戍边代役钱、人头税。官府往往腾出官邸,设置医药救治,地方政府大多设临时收容所,把时常设的如居养院、普济院等动员起来收容贫而不能自存的灾民。唐朝官府让灾民兴修水利工程,获得相应的赈济钱物,并及时从外地调运粮食支援灾区,调运粮食抑粮价;组织引导灾民有序流动,到丰裕地区就食糊口。宋代除继续推行劝奖民间纳粟助赈外,还采用纳粟赎罪、散给僧道度牒等方式筹措赈灾钱粮,元明清有入粟补官及捐纳制度。摘编自赫治清《我国古代救灾防灾的经验教训》材料二1876—1879年,华北发生了特大旱灾,史称“丁戊奇荒”。“清政府准许开仓赈济,邻近各省开设捐局,从应解京饷和浙江海防经费中划留银两赈恤山西各州”。仁元钱庄董事经元善与友人创立上海共济同人会,得到郑观应、王介眉等沪上绅商的广泛支持,4月,又联合设立上海协赈公所,苏州、扬州、杭州三处也先后设立筹赈公所,一同赴灾区救灾。协赈公所明确规定慕捐、收款、运送、发放等每个环节,均有专人各负其责,每月收支的各笔捐款必须登报公诸于众,事后还要刊印信录“以昭核实”,因而极少出现账目混乱和贪污挪用的现象。在跨区域地放赈和转运过程中,各办赈点保持着紧密的联系与协调合作,保证了赈济的高效率。在“商赈”的感召之下,全国各地绅商民众,纷纷捐助。西方传教士为了“争取信徒”,也积极参加赈灾,是为“教赈”,成为了官赈、商赈之外的有力补充,虽其结果仍旧“杯水车薪”,其三者力量合流却开启了中国传统救灾模式的近代化转型。摘编自谢忠强《官赈、商赈、教赈:近代救灾主体的力量合流》(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古代救灾的特点并分析其影响。(9分)(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晚清救灾的新变化,并说明其变化的原因。(6分)